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
第2490章
凌降曜连忙表态:“表弟放心,在下定当竭尽全力,不负重托。”
沈隽意眉头微蹙:“凌世子,编撰《治河志》乃国之大事,不是儿戏。
若你只是一时兴起,还请三思。”
这番话如同一记耳光,狠狠打在凌降曜脸上。
他强忍怒火,牵强一笑:“表弟多虑了。
在下对此极为重视,绝非心血来潮。”
沈隽意沉吟片刻,终于点头:“既然凌世子有此心,我断不会拒绝。
只是有一句相告——《治河志》编撰期间,我只认修书之人,不认亲朋故旧。
凌世子若成为助手,就得做好吃苦的准备。”
凌降曜表面装作诚恳:“表弟放心,在下定当恪尽职守,不负使命。”
沈隽意微微一笑:“如此甚好。
今天未时,我会在东阁召集诸位助手商议编撰事宜,凌世子届时前来即可。”
凌降曜拱手称谢:“多谢表弟信任,在下不胜感激。”
沈隽意淡淡地看了他一眼,语气平静:“金兰之交,理应彼此扶持。
望凌世子专心学习,我自当倾囊相授。”
说完,他向自己的值房走去,背影挺拔如松,气度非凡。
时光飞逝,转眼已是初夏。
《治河志》的撰文工作已进行了近三个月,凌降曜在这段时间确实迸发了惊人的专注力。
他虽心怀算计,但为了不露破绽,不得不认真研读大量典籍,详细梳理黄河源流的历史变迁。
这一过程的收获意外丰硕——他不仅积累了扎实的专业知识,在同僚眼中的形象也有了极大改观。
翰林院中的老学究都夸他从前心浮气躁,如今却勤恳认真了许多。
午后,阳光透过东阁的窗棂,洒在案上堆积如山的典籍与地图上。
凌降曜揉了揉酸胀的眼睛,起身活动僵硬的筋骨。
沈隽意坐在对面,正专注地校对着一张黄河上游水系图,听到动静抬头,微微一笑:“凌世子辛苦了。”
这三个月来,沈隽意对他的态度始终如一,既不亲近,也不疏远,保持着恰到好处的距离。
这种不冷不热的态度让凌降曜摸不着头脑,也难以找到突破口。
“表弟辛苦了,连午饭都顾不上吃。”
凌降曜笑着回应,眼角余光瞄到沈隽意从袖中掏出一封信笺,打开细读,嘴角不自觉地勾起一抹温柔的笑容。
想必是姜映梨的来信。
凌降曜心中暗忖。
这三个月来,他一直在寻找接近姜映梨的机会,却始终未能如愿。
沈隽意虽然表面上与他相安无事,却显然对他存着戒心,从未邀请他去府上做客。
“凌世子,明日端午有何安排?”
沈隽意收起信笺,随口问道。
凌降曜一愣,随即苦笑:“无甚安排,大概是在府中消磨时光。”
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,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。